我爸其实和王新法挺像的
| 招商动态 |2017-03-04
【楔子】
昨日与几个朋友相约喝茶聊天,其中一位教育局上班的姐姐拿着她的手机循环播放着《你别走》这首歌,一个劲的夸这首歌应景,写得好。看见别人这么喜欢父亲的作品,很为父亲高兴,作为他的儿子,也为有这么一个父亲而感到十分骄傲。因为王新法同志的去逝,这段时间石门这个小城讨论得最多的就是他的话题。这首《你别走》就是父亲和申象泉老师特意为了纪念他而写的。
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无奈平时事多事杂,一直没有坐下来好好思考。恰好今日下雨,得闲在家,好好的整理了一下思绪,试着写一写与我朝夕相处32年的父亲。
我们老张家历来都很忙。印象中爷爷小时候很少带我们孙子辈,他老人家喜欢热闹,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研习国粹“麻将”上了。小时候,每每回到三圣老家,他都约了人在家里打麻将。父亲就更忙了,部队转业到县劳动局,从文员一直干到副局长,半辈子没有离开过劳动局。休息时间一心扑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出了《丈量太阳》、《梦中的月亮》两本诗集。退线了,就开始自发的东奔西跑招商引资建设大石门。近两年,渐渐的适应了退线生活,迷上了“歌词”的创作。同诗歌一样,他很“高产”,家中的手稿堆得老高,日写夜写,成功的写出了《等在桑树边》、《湘鄂忠魂》、《梦回重阳树》、《夕阳映天红》、《你别走》等优秀作品。作品《等在桑树边》参加了2016“欢乐潇湘”全省群众文化汇演,获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至于我,兴趣爱好广泛,一直走在瞎折腾的路上。
【他带大了三个孩子,却从不说累】
在很多人的眼中,我家的家境应该是很不错的。父母都在单位上班,父亲30多岁就当上了副局长,后面还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保主任,这样的家庭通常都是让外人十分羡慕的。谁知这都是些表象,实际上反差很大。作为一个吃“财政饭”的家庭,养大三个孩子的工夫是难以想象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姑姑就离异了,姐姐便从三圣的老家住进了我家。从此,读书、就业都归父亲管。一直到姐姐结婚后,才离开家。妹妹的妈妈走得早,舅舅将妹妹交给我妈,她从小也主要归我家管。自二年级开始,一直管到就业。她从小身体不好,老是生病,这些都是我的父母需要承担的。父亲和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三姊妹养大,几十年没有过上几天舒坦生活。
父亲从来都十分的节省,不论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退线在家,作为“老烟民”的他,无论什么时候,兜里都会揣上两盒烟,一盒档次较高的,用来与别人分享,一盒“软白沙”那就是自己抽的。他肩上担子重,要养活三个孩子,这都是常年被生活所迫所养成的习惯。
【他习惯了奉献,老是忘了自己】
父亲是大山的孩子,祖辈都是地地道道石门县三圣乡山窝窝里的庄稼人。爷爷年轻时曾在四川成都的某航校做过几天教书匠,最后还是落叶归根回到了大山深处,父亲在三圣乡槐湾沟里长大(现三圣庙村)。
村里说穷,还真穷。记忆中,村里多年未曾变样。通公路、修楼房,都还是近几年的事情。父亲在位的时候,还有一些能力,他从来都是都尽力跟村里帮忙。他主动帮忙争资争项搞基础建设,基本上都是自掏腰包,几番折腾后,电通了,路也通了,但自己家里还是住着50年代修的土砖房,雨大了垮山,风大了房子摇摇欲坠。看着叔伯们都修了楼房,父亲计划了很久,一直没舍得拿出几万块钱来修座平房。我从来不让我的儿子在老屋睡,屋里风大怕着凉。
父亲退线了,瞬间成了个“无事人”。闲不住的他,就自费到沿海去招商引资。终于让他遇到了个有缘人,愿意到石门来投资兴业,那段时间把他高兴坏了,每天回来都会给我讲述企业的发展蓝图。说县里的招商引资政策很好,企业办好了,还会给我们一点奖励。到时候回老家修个平房,至少每年过年睡觉时,屋顶不会掉灰下来。结果,这个事成了父亲永远不愿提及的往事,退休的年纪,还要背负大量的外债,压得老张家一度喘不过气来。
他酷爱诗歌,从20岁一直写到现在60岁。有一天他突然就不写诗了,改写歌词。和申象泉、黄星二位老师紧密配合,写出了不少的好作品。无奈石门在音乐制作方面的资源比较匮乏,大多数的时候还需要借助外面的力量。那个远在外地的三圣老乡胡志辉兄弟没少跟他帮忙。
他的艺术创作我们家里都不是很支持,因为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做音乐是需要制作费的,一次好几千。他写得越多,付出得制作成本就越大。日子长了,他的那点工资花完了,作品也仅仅只是在固定的圈子里传播。他说他退休不推线,要通过创作作品来宣传石门,于是他长期熬夜进行创作,从壶瓶山写到仙阳湖,从军旅生活写到生活琐事,去年终于把《等在桑树边》“写进”了湖南大剧院。
【听说王新法走了,他几夜没合眼】
父亲与王新法同为50年代出生,都参过军服过役,都在政府部门参加过工作……
其实他俩就见过几次面,虽然有着很多相同的经历,但也毕竟不在一个频道,没什么交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应该是在去年,父亲想创作一首关于薛家村的歌曲,专程到南镇和“王村长”会了面。关于薛家村的一切,让他们聊了很久,十分的投缘,临别时,“王村长”还赠送了两盒“名誉村长”牌的茶叶。茶叶还没喝完,“王村长”就先走了,那首酝酿许久的“薛家村”的歌一直都未写完。
王村长走了,没有谁通知即将退休的父亲。在送他的那天,父亲听到了消息坚持要去殡仪馆,送战友也好,送朋友也罢,他就是要去看看。之后的几天,父亲基本没合眼。白天写,晚上也写,拉都拉不住,硬是要写首歌送给已经逝去的朋友。申老师谱完曲后,父亲便急匆匆的带着郑玉娇赶往常德录音。整首《你别走》一气呵成,制成作品后,在第一时间发布。
今天,就在今天。他不辞辛苦和申老师、郑玉娇清晨便赶往南北镇薛家村,他来到村部,一遍又一遍的教村民唱这首纪念“王村长”的歌,硬是教会了才罢休。他说他是带着“任务”去的,要用行动去纪念那位已故投缘的“朋友”。
【后记】
昨日,宣传部的张友亮叔叔给我发了段“王村长”女婿谭锐为纪念他岳父唱军歌的视频,那几句朴实的话让我深受感动。于是我借写“我的父亲”去纪念逝去的“王村长”,愿他一路走好。同时,愿这些如“王村长”、父亲、申老师、黄老师一样为石门发展默默付出的人,身体健康,永远幸福,你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张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