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医药——我国医药产业的知名区域品牌
| 招商动态 |2017-03-28
通化医药
我国医药产业知名区域品牌
“胃痛,胃酸,胃胀。就用斯达舒!”;
“关爱健康 从头开始”(通化东宝);
“良心药,放心药,选修正药,管用的药”(修正药业);
“腰腿痛,筋骨痛,贴贴贴”(万通筋骨贴);
……
大家也许不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语皆来自通化的医药企业。通化,我国知名的医药产业区域品牌,第一个被国家命名的“中国医药城”, 国家级现代中药基地、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中医药产业展览交易基地。20年来,通化市医药工业每年平均以28%的速度增长,产值、增加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26年占据全省第一,产业总量连续4年占据全省医药工业一半以上。2016年,通化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210亿元、增长11.5%。通化医药区域品牌的成长,有其特色的经验和优势。
一、独特的资源优势
通化位于长白山腹地,盛产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药物资源1133种,有人参、天麻、贝母、五味子、红景天等珍贵药材,总蕴藏量为20万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中药之乡”,并与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四川的峨眉山并称中国“三大天然药库”。
大山聚宝,脚下生金。沿着当年参把头的足迹,我们不难发现,通化人从大山中挖出的“第一桶金”就是人参。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人参采掘活动距今已有1700多年,人工栽培人参的历史也有400多年。通化市是人参文化的发源地,该市的省级重点保护文化遗产——老把头坟遗址,就是保存完整的长白山野参采挖历史遗迹。民国时期,中国的人参栽培在通化已甚为兴盛。
遥想当年,在莽莽的原始山林,参把头们恪守着采参业古老的行规,忠厚守信、吃苦耐劳,一头扎进大山,寻参、挖参、出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群通化的新“把头”带着人参迈出了大山。
是谁迈出的第一步,无法考证,但这一步结结实实地踏在了通化医药发展历史的第一块基石上。
二、优秀的企业家群体
通化人做人参生意由来已久,但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开始走出通化,活跃在广东和东南亚一带。南方改革开放起步早,他们用人参换回了钞票,同时,也把南方先进的经营理念带了回来。”
风起大山,四面通达。人参的南行之旅,带活了通化人的脑瓜儿,培养了通化人敢闯敢试的开放意识。一时间,通化医药界群雄并起,李一奎、王振国、潘首德、修涞贵、王光远、关宝树……在通化医药的风云榜上,书写着各个的精彩和传奇。
火花溢处,通化医药品种得以井喷式开发。20年前,通化医药产品以滋补药为主,品种单调、科技含量低、市场容量小。现如今,通化可生产46个剂型4200多个品种,共有新开河、东宝、期达舒、修正、茂祥、益盛、通药、万通、王振国、紫鑫、元和、甘舒霖、唯达宁等13个中国驰名商标。
修正药业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医药行业龙头地位,连续4年位居全国医药工业百强榜的前三甲,入列2015中国企业500强第252位。修正、东宝、万通、金马、茂祥等11户企业已经发展为集团公司,成为通化市医药企业的骨干群体。东宝、金马等5户企业独立上市,位居全国地级上市医药企业首位。
三、连续的规划指引
自通化提出医药城建设20年来,通化市历经7位市委书记、7位市长,5届领导班子,但是,一张蓝图绘到底,都把医药作为最重要的产业来抓。从“九五”规划开始,通化市实施年度计划,出台的产业政策,都对医药产业实施了强力的引导。
一棒接着一棒,一环扣着一环。从1995年开始,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化市依托资源、产品和人才优势,确立并实施了“医药城”发展战略,经国企改制、资本市场运作,医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围绕医药产业,通化市委市政府制定医药健康产业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医药健康企业投资设厂、扩能改造、品种研发、平台建设、开拓市场、引进人才、上市融资给予大额资金奖励;做大做优增量,利用国家级高新区的政策集成优势,加快在医药健康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布局一批优质的重大医药产业项目,着力推动医药企业技术、产品、营销、管理的全方位创新;促进联动发展,发挥大企业集团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强化医药业与其他健康产业联动……二十年的专注发展换来了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
四、高强度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抓手,提高开放水平;以项目建设为第一支撑,夯实基础、增强后劲。这是通化医药高新区一以贯之的本源之道。盯住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提高高新区承接项目平台的开放度。2016年,高新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10%,同比增长20%,引进和洽谈千万元以上项目86个。总投资50亿元的东宝科技产业园、30亿元的修正医药科技产业园、20亿元的东方红生物制药等47个亿元以上项目,已成功签约落地入园。
招商引资持续发力,重大项目落地生根。2016年,谋划和实施项目94项,开工重点项目57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6项,总投资340亿元。全部项目建成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530亿元,利税160亿元,真正起到了促进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带动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重要作用。
五、良好的医药产业创新环境
通化市依托医药高新区和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扎实推进科研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建有医药类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占全市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60.1%,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3家。
围绕医药支柱产业创新发展,通化市还先后建设了中药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长白山药用植物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基础和应用研究,建设了通化中药中试中心和通化蛋白质药物中试中心等2 家专业中试中心,推动医药创新成果快速熟化和产业化。通化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成功晋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医药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中试服务、工程中心等提供了高端创新平台,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转移孵化。吉林省科技大市场通化分市场(通化市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挂牌运营,面向企业发布医药创新成果千余项,达成转化成果近百项,有力推动了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
深化交流合作是实现医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通化市采取“借智”和“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政合力发展大健康产业。通化市政府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十四校、两所”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建立高层互访、科技巡诊、互派干部挂职和人才培养等合作工作机制,推动万通、东宝、金马等医药企业与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已达成了50多项科技成果转让协议。同时,还依托吉林通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大学共建了通化国家农业科技园集安核心区产学研合作基地;依托通化医药高新区与沈阳药科大学共建产学研实习基地;去年,吉林大学通化技术转移中心正式落户通化医药高新区,标志着该市已成为高校院所创新成果的重要转化基地。
结语
通化医药产业正跨越投资驱动阶段,迈向创新驱动阶段。2015年7月通化推出《关于加快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以高科技含量和刚性需求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生物健康材料与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与制药检测仪器及设备、医药商贸与物流、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等领域。多元资本,科技支撑,医药商贸与流通,健康服务加大体系……一系列举措为的是打造出一个“健康+n”的发展格局。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